行业资讯

汽车行业如何“卷”出更多世界级品牌

——“中国汽车重庆论坛”上,专家大咖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


卷价格、卷配置、卷速度、卷流量……目前,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新能源高速发展周期,各车企间竞争激烈。
中国汽车行业应该以怎样的速度、节奏和更有竞争力的健康方式,走完这一轮产业周期?6月6日,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,一众行业领军人物发表了真知灼见。
将有更多中国品牌“卷”成世界级
会上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不乏幽默地说,汽车行业最近已经开始“卷老板”了,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、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、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,以及朱华荣自己,都开始直播带货。
不过,对未来的形势,朱华荣表示乐观。他认为,“卷”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,“卷”本身也意味着追求卓越,会“卷”出中国品牌的新高度,会“卷”出用户利益的最大化,为用户真正创造价值。“我相信未来十年,必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品牌‘卷’成世界级品牌。”
为什么会这样“卷”?车联天下董事长杨泓泽分析,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同质化,虽然国内车企已经完成了很多高质量产品和技术的开发,但目前各个品牌、各个企业间仍然没有形成差异化。另一方面,行业目前正处在一个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周期中,这个调整周期有多长,今天还不得而知。“欣喜的是,这轮产业结构调整是由中国企业发起,由我们来主导的。”
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看来,与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相比,下半场似乎“画风”突变,整个行业都笼罩在焦虑和“卷”的氛围里。“但我认为,产业变革的大潮不会在这种简单粗暴的节奏中很快结束。”王侠指出,企业对下半场的重要性、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,甚至要重新认识。“下半场不是收官战,或许比上半场还要漫长,甚至还有加时赛。一定要坚定地践行长期主义,打持久战。”
坚持长期主义以技术和价值取胜
在众多与会人士看来,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然已经超过50%,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也首次超过60%,但新能源车和燃油车、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,也离终局甚远,依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,各自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。
“我们在传统汽车时代落下的技术软件、车规芯片等方面的课还没有补全,在新一代电池、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竞争中也有落后的风险。”工信部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处长马春生指出,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,一些国家和地区滥用贸易救济措施,严重扭曲全球产业发展正常生态。此外国内消费需求不够旺盛,市场秩序也有待规范,多数企业产销平衡还尚未跨过盈亏平衡点。
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认为,面对复杂的形势,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主义,而不是眼前的“卷”。“‘卷’下去不是办法,企业的目的是盈利,从而在税收、就业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。”
王侠指出,下半场的“卷”以价格战开场,但最终要以技术战和价值战决胜。而技术路线的探索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比如混动技术的潜力挖掘、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、AI上车等等,这些都是潜力巨大的技术洼地。“我们要通过核心技术突破,带给消费者差异化的价值体验,不能让价格战把我们拖回同质化竞争的老路,丧失了持续发展的能力。”
从“走出去”向“走进去”转变
当天会上,众多业界代表基本达成一个重要共识:良性的“卷”,必须以建立新型、稳定、共赢的产业生态为前提。
王侠表示,技术和产品的变革必然带来产业链重组和利益链重构,但技术升级不能换来生态降级,新的生产力必须有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。各方面都需要不断磨合,找到新的利益平衡点,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。
曾庆洪则表示,下半场的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,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,69.9%都是火电、煤电,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目的是为了环保、节能、能源安全,今后也应该是多能源结构,不可能一刀切,因此混动车辆仍将占据相当比重。他建议,当新能源汽车纯电占比达到50%时,有关部门需要研究“油电同权”。
近几年来,中国汽车开始“卷”向海外。王侠指出,全球化是经济领域专业分工、资源互惠的客观需求,汽车产业的技术变革更加需要全球化。“中国车企出海不会一路坦途,不要被已经取得的成绩冲昏头脑,要有迎接更多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准备。”
朱华荣强调,“走出去”过程中,尤其要坚持长期主义、本地主义,从“走出去”向“走进去”转变,为海外当地的经济社会创造更多税收、GDP、就业,强化与当地企业和国际品牌合作共赢,助力全球汽车产业健康发展。(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 白麟任编辑:李娅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转自:华龙网